? ? ? ?距今400年前,,在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中國的湯顯祖在《牡丹亭》中,英國的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里,,都發(fā)出了韶華易逝的感嘆,。今年,,中英兩國分別迎來了兩位戲劇大師400周年的紀念,而我們中國也希望借紀念這一活動重啟中西文化對話,。
? ? ? ?2016年4月17日(星期日)上午十點,,奉賢區(qū)圖書館特邀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辜正坤教授蒞臨言子講壇,,給我們帶來題為《從中西文化比較角度看莎士比亞》的演講,,分享了大師的獨到見解和智慧。

? ? ? ?辜教授是中國新國學的開拓者,,對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長達40多年,,成為該領(lǐng)域獨樹一幟的領(lǐng)軍人物,是首位最早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授中西文化比較專題的專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在北大連續(xù)19年講授通選課程“中西文化比較”,,廣受贊譽,,被譽為“博學大家”。他生動形象地給我們闡述了中西文化比較視野中的莎士比亞三大門徑,,分別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研究,、賞析莎士比亞(流行法門),在中國文化背景中研究,、賞析莎士比亞(辜氏法門)以及在翻譯語境中研究,、賞析莎士比亞。第一門徑是鑒賞莎士比亞作品重要性西方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了解真正的西方最有趣最牢靠的門徑,。第二門徑我們對莎士比亞理解欣賞的深度往往取決于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深度、獨特性越清楚,,差異越明顯,。因此對莎士比亞理解、利用才有把握,。因為鑒別立足于比較,。

? ? ? ?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千個人心中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既是對作品本身而言,更是對作者莎士比亞的精準描述,。由此可見,,文藝作品的社會價值因人而異,或因為知識結(jié)構(gòu),,社會閱歷,,性格品質(zhì)的不同使然,當然,,更多的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
? ? ? ?或許,我們需要莎士比亞帶給我們的關(guān)于人生的思考,。但或許,,對莎翁和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需要有一個重新認識的過程,。如果從中西文化不同的審美觀,、倫理觀來重新閱讀莎士比亞,你就會發(fā)現(xiàn)更多關(guān)于文學,、關(guān)于人性,、關(guān)于世界的秘密。
? ? ? ?演講的最后,,辜教授提到,,研究了一輩子莎士比亞,,我們中國的學者在做莎士比亞研究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保持獨立、保持客觀,、既看到其偉大之處,,也能指出他的不足之處?;蛟S這需要在中西文化比較中完成,,也是中西文化比較的最大意義。
撰稿:朱文婷